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8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83篇
工业技术   17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This work address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patterned surface relief on polymer films via different modes of environmental crazing. Commercial films of semicrystalline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and amorphous glassy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were subjected to tensile drawing in the presence of physically active liquid environments (carbon tetrachloride or aliphatic alcohols).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 and wettability of the modified films were studied by AFM, SEM, profilometer measurements and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Environmental intercrystallite crazing of PTFE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n unstable structure with a high free surface, which experiences marked strain recovery upon unloading. As a result of the relief formation, PTFE hydrophobicity is enhanced (the water contact angle increases by 25°). Classical environmental crazing of PET films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an anisotropic surface relief which is an assembly of crazes orie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tensile drawing, thus lead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anisotropic wetting. The proposed approach for structural surface modifica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use the advantages of surface instability and spontaneous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polymer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que surface microrelief. © 202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解决前和煤业3#煤层东胶带大巷在原有锚网索支护下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结合巷道变形特征,确定采用钻孔卸压技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式确定卸压钻孔在修巷作业前,垂直于巷帮打设,钻孔深度为8 m,结合巷道的具体条件确定巷道采用卸压钻孔+让压支护的围岩控制方案,并采用矿压监测验证支护效果。结果表明:支护方案实施后,顶底板和两帮的最大移近量分别为141 mm和132 mm,有效解决了巷道两帮及底板鼓起量大的问题,保证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区干旱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骞 《江西水利科技》2006,32(3):125-128
以有效干旱天数的出现时间为依据,分析鄱阳湖区干旱的季节性特征.根据重旱与特旱年份7~10月降水空间分布,分析翻阳湖区干旱的空间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train rate on discontinuous flow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nitrogenous steel Kh23AG19F has been performed. Within the range of strain rates from 4.62 · 10-5 to 1.85 · 10 -4 s-1, discontinuous flow, reflected by serration on the tensile diagram, is chiefly determined by intergranular deformation mechanisms. Under strain rates over 1.85 · 10-2 s-1, combined deformation modes prevail, which cause a change in the character of discontinuous flow and transform a serrated tensile diagram into a wavy graph, with the yield stress of stee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5.
樊相民 《山西建筑》2003,29(6):144-145
阐述了电接点压力表补水泵定压系统的一些应用问题 ,给出了电接点压力表定压点的上、下限计算公式 ,并提出了该系统补给水泵、补给水箱及安全阀的设计选型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下水模拟软件系统GMS,在反推入渗系数、蒸发系数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边界条件,建立非稳定流数学模型,模拟计算浸没范围,并论述了选取适当参数对农业区、居民区布置减压井,通过检验减压井防渍效果,得出对于典型二元结构地层,采用减压井防渍是经济合理措施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处理易燃易爆气体设备安全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讨论了易发生可燃气体爆炸设备的设计压力、设计温度、安全泄放装置及设备支撑结构的设计问题 ,指出了处理易燃易爆气体的设备与其它设备设计的主要区别 ,提出了此类设备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凃应宏 《武钢技术》2003,41(3):21-23,58
为了解决武钢三炼钢厂烟罩这类大型构件不便于在常规热处理炉内进行热处理的难题,根据有关工艺和标准要求对烟罩实施了整体炉外热处理,施工中采用在烟罩中段外部包扎保温材料,同时在烟罩两端搭设简易炉体的方法对烟罩进行保温,并制定相应的热处理施工工艺,对工件进行消除应力退火。退火后进行的应力测试表明,应用此种退火技术,工件的焊接残余应力的下降率可以达到60%以上,完全可以满足大型工件的消应力退火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电流交流脉冲对非晶Fe78B13Si9合金进行了去应力退火。初步探讨了电脉冲加热对加热速率和该合金内应力释放、退火脆化以及最终软磁性影响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电脉冲加热可以得到远高于常规退火的加热速率,选择合适工艺参数可使非晶合金内应力释放90%,软磁性(H_c和B_s)达常规退火后的95%以上,与此同时使合金的延性(断裂应变ε_f)维持在0.9以上,从而有望实现非晶合金磁性与延性的合理配合。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基于钻孔进行地应力测量的几种方法,并指出了这些方法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测定深部岩体地应力的新方法-钻孔局部壁面应力全解除法。该方法的明显优点是,不需要套钻,而且在确定地应力的主值及其方向时也不需要作任何假定。从理论上讲,该方法将不受测量深度的限制,对于深钻孔是普遍适用的,这将为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中深部岩体地应力测量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